设计物语丨自然的建筑:隈研吾的温柔对待
20世纪这个时代的建筑,似乎与混凝土自然而然地连系在了一起。的确,混凝土材料还造就了20世纪的城市、国家和文化。但是,混泥土建筑的过渡建造却带来了城市的单一性和同一化。场地是大自然的别称。多样的场所、多样的大自然就被单一的混凝土技术破坏了。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的设计挑战了20世纪的主流建筑风格,将建筑重新带回自然,而保护建筑的多样性。同样的,这种自然的建筑风格也受到了世界各地设计者的认同,包括同学们在做自己的作品集项目时,也可以基于周边环境来设计自然的建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隈研吾的设计理念,探索这位建筑大师是如何温柔对待自然的。
关于隈研吾
隈研吾(生于1956年8月8日)是日本最有影响力的当代建筑师之一。他出生于神奈川,1979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后,他曾在日本世庆和户田公明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1985年至1986年,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深造。
1987年,他成立了“空间设计工作室”,并于1990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作为东京大学建筑研究生院的教授,他在自己的实验室“熊本实验室” 中从事有关建筑,城市性和设计的各种研究项目。他的工作室在东京和巴黎雇用了150多位建筑师,在全球设计各种类型和规模的项目。
隈研吾对21世纪日本传统建筑元素的重新诠释,对天然材料的使用,对光线的全新思考方式都有巨大创新。他的建筑并没有像现在的一些日本作品那样试图通过简单的形体淡入周围环境,而是试图将传统元素运用到建筑中,使建筑仍与场地保持联系。这些传统元素和的高科技的融合在日本乃至整个世界都广受欢迎,他的最新作品已开始从日本扩展到中国和西方。
隈研吾——陶瓷云
“地方是自然和时间的产物;这是最重要的方面。我认为我的建筑是一种自然的框架。有了它,我们可以更深入、更亲密地体验自然。”——隈研吾
自然的建筑
《自然的建筑》用简单明了的文笔阐述了建筑和环境、人文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对具体建筑案例的分析,隈研吾在书中宣扬了“去混凝土化”的设计理念。这些建筑通常取材自然,因地制宜的建造,比如用石头搭建的美术馆,连接自然和空间的百叶窗,土坯建成的安养寺以及手工制的和纸墙。这些建筑及局部构建挑战了现代简单粗暴的混凝土建筑,追求一种建筑与人的交互,与自然的融合。
现代建筑更专注于独立于世界之外的、孤独的形态美。而隈研吾认为,在建筑中,比起形态美,更重要的是主体与世界的关联性。日本传统建筑桂离宫就是这样的存在。它是纯粹而原生态的建筑,体现了构件相互之间的关系。主体建筑通过庭院、景观等媒介于自然发生联系,隐藏这着某种超越现代主义的东西。
桂离宫
还有德国建筑师陶特设计的日向邸,一座看似平淡无奇的二层木屋建筑,通过人造混凝土地基设计出一个半地下空间。这正是连接主体与世界的媒介。正面是墙壁,另一边却是太平洋的海浪,这就神奇的将建筑和大海联系在一起,使建筑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
向日邸
以及隈研吾设计的长仓广场,是一座与大地相互融合的建筑。以孔洞为主题,采用平凡、有无数孔洞的大谷石,与钢板结合,做成一种“织物”,将石块和钢板粗粗地编织在一起,形成合力、支撑建筑。孔洞不仅用来采光、通风,也赋予了建筑温柔的亲切感。墙上开出的无数孔洞,与历经数十年沉淀的污渍共同经历风雨,完美搭配当地风土,美妙的氛围充斥在建筑主体和周边环境之间。
长仓广场墙面的孔洞
建筑施工方法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工程技术,它还是与文化、文明相关联的社会操作系统。因为建筑连接着人类和环境。一种使通过垒砌石块形成砌体结构,将人类和环境联系在一起。但这种施工方式却由于混凝土的现代入侵被一点点抛弃。再加上石头作为墙体给建筑带来的厚重性,不适应现代流动性强的生活方式。隈研吾在石头美术馆的设计中,在砌体结构墙体中抽调了三分之一的石块,使其成为一面透明的墙。透明性缩短了建筑外的大自然与建筑内的人类的距离。同时,石头这种天然材料又成为了“自然的复活”。
石头美术馆的透明墙壁
隈研吾另一个十分有名的自然建筑——长城脚下的公社选用竹子作为建筑的立柱。竹子具有强韧性,它纤细笔直,却有一种温柔的坚强。它与土地的坚强是一体的。竹子同时又是中日交流的象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样的选择与中国传统意味融合,长城脚下的这座竹屋与大山中的绿色景观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建筑就好像本身存在于环境之中。
作为建筑立柱的竹子
建筑作为人造物,属于一种空间媒介,扮演着彰显自然的角色。利用空间多层次化的技巧来表现建筑与环境的“纵深”效果,不在单单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设计建筑,而是追求纵深的连续性。比如营造出一种自然与人造物界限不明,重回渐变联系的状态,设计一种分不清自然与人工的暧昧建筑。多层次的空间将人类和自然重叠,结合在一起。
隈研吾用纵深效果将广重美术馆作为媒介来设计。建筑设计低调,房檐低矮,墙壁就似乎消失于房檐投下的影子里,看上去好像消除了将内外分隔开来的构建。利用影子将内外、建筑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美术馆主体和环境之间有三个空间层次。在外层排列的是间距为9厘米的杉木方木,再往一层是用和纸包裹杉木方木,将它们排列成百叶窗。最里面一层是通过内部照明朦胧发光的和纸发光墙。
美术馆的空间层次设计
还有龟老山瞭望台的设计,方案恢复了山顶原本的形态,在复原后的山上留了一条缝隙,将瞭望台至于其中。它是一栋看不见的建筑,没有外观,没有形状。在树林间拨开缝隙,它被扎根于土壤中,被大地包裹。抬头望去,是取形方正的濑户内海的蓝天。正面是直入天际的阶梯。这种设计让人感觉仿佛攀登到阶梯的尽头。建筑以地形本身作为材料,着眼于自然与人工的界限,使其成为一种空间媒介。
隐藏在场地中的瞭望台
在预算限制下,建筑往往会与社会俩系在一起。不与社会发生联系的建筑,是不被人们需要的建筑,是与人类生活没有任何关系的建筑。这也成为了实施过程中一个巨大的挑战。将混泥土与自然素材相结合,来保证自然素材的永久性,弥补其缺点。在施工方法上实现建筑的民主化,使得建筑不再单单是特权阶级的专属,而是向普通大众开放的现代主义运动。
安养寺的设计利用了原本场地的土坯墙体。土坯其实是最极致的自产自销式建筑。即使没有木材和石材的场地,也不会没有地面。土坯还是超越了帐篷的逃生建筑,它不必借助专家的力量,外行人也能像搭积木一样的把它建起来。安养寺墙体采用当地的土壤跟秸秆混合之后的土坯墙,而非现如今到处可见的钢筋混凝土,是对自然素材的一种保护和社会文明的传承。
安养寺的土坯墙结构
在江户时代,日本的房子没有玻璃,都是用和纸将内外分离开。隈研吾想要重新恢复那种柔和的建筑柔和的文明,在这个灾难频发的国家,用一张和纸而不是混凝土、钢铁、玻璃这类庸俗的素材守护我们的身体。三得利美术馆就是用了和纸,设计初最薄的墙壁,将日本传统的形式美和极简风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三得利美术馆的和纸墙
隈研吾的建筑是温柔对待大自然的建筑,是珍视自然的建筑。自然素材和环境负荷往往会成为自然的建筑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但重要的是,要正视对原本缺点的不自信,在承认这个没有信心的现实基础上反复推敲解决对策。建筑的希望只存在于这种对现实的认知和谦虚的态度之中,他认为真正意义上自然的建筑就始于这种不自信。
在设计中的运用
隈研吾的建筑理念归纳来讲就是一种更注重建筑与周边关系的设计方式。这种回归自然的建筑,可以从建筑主体与环境的关联性入手,注重自然材料的合理使用,增加空间层次的深度,发展建筑的社会文明,真正做到建筑与自然的相融合。并随着人们对环境对自然的更加重视,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确立,这种自然的建筑也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青睐,在很多作品中,隈研吾的理念都有所体现。
比如这个场地在纽约中央公园“雪松山环廊”项目,以一个地下环形结构为基础,顺应地貌隐藏在公园的自然山丘之下。环廊可以自如地改变高度和旋转角度,以至于可以满足不同的空间需求,形成独立戏院、小型音乐会场所和展馆等。设计顺应场地原本的起伏空间,在不破坏和谐度的同时为空间功能增加了可能性。
当没有功能性需要时,“雪松山环廊”可以旋转下降至消失。该设计突破了建筑往往建造于地势之上的传统概念,另辟蹊径将建筑“镶嵌”在自然地貌之下,从而使得自然地貌与建筑本身更完美的融合。
“消失”的环廊
还有这个坐落在香港吐露港畔山脚下的基督教堂设计,设计者取名为“山水堂”,建筑扎根于狭长的梭状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造园手法中“叠山理水”和“移步换景”两个意向。该教堂从场地南侧尖端进入,暗示了自然中的轴向运动,形成一种纵深的空间层次。设计者以楼喻山、以池喻水的结合中国山水的情绪节奏,设计出具有古典园林趣味的建筑主体。
建筑与富春山居图的节奏分析
除了设计多层次空间来呼应自然环境外,山水堂还化用了其他一些传统中国园林的设计技巧,例如以木格栅成为建筑立面用以限制了参观者的视野,使格栅后的自然风景可以根据参观者的位移呈现不同的感受。
布满建筑立面的木格栅
还有这个英国伦敦滑铁卢车站大厅改建项目,设计者提出“随流赋形”的策略,是针对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间日益增大的裂痕与壁垒。在自然界中,生物往往将体内的新陈代谢成功延伸至体外,从而操纵了自然中的能量流动来完成自身的能量循环,极大地模糊了生物,生物构筑物与所处环境之间的界限。“随流赋形”作为积极对待自然环境的人工改造的哲学,加深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思考。
模糊界限的人工改造
设计者选取远离自然的城市环境,挑战传统的被动式建筑,通过严密地勘察与模拟基地的实际环境与功能现状,设计顺应现状中微气候的差异性与功能的差异性的“顺其自然”的建筑。实现“相地”地对建筑“赋形”。
现实都市的麻木让我们总是注意那些无意识的人造物,在这个城市化盛行的时代,那些展现生命流动的过程变得更值得我们欣赏。下面这个设计旨在给城市带回一些自然的柔和的东西。将水的体验展示给人们看,如同一个有生命的存在在建筑中留下了美学痕迹。
建筑屋顶选取中国文化符号作为意向代表了城市历史的延续,同时也是湿地自然的延续。用这样的方式将建筑元素与自然融合在一起。“水”作为自然元素参与设计,”屋顶”作为建筑元素是形式的载体。而建筑作为城市化网格中的一格,留下了湿地印迹。这样就把自然和城市环境融合在了一起。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设计自然的建筑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增强建筑和环境的关联性,让建筑融于环境;选用自然的意向来用建筑形式展现;模糊建筑与自然的界限以及模拟自然现象来因地赋形。
其实隈研吾的设计理念不难了解,他纯粹的基于自然,渴望建筑成为自然的产物而非独立于外的单体。从他的建筑风格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其设计的统一性。在当今的混凝土时代,自然的建筑反而似乎更像是未来建筑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因为自然素材的逐渐消失,现代建筑缺少的正是一种人造物与环境的协调。
在设计项目的时候,基于自然的设计往往可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人类必要面对的环境问题。我们可以从一些基础的单个方面入手,比如建筑的空间感和墙体的用材,学习隈研吾一种纯粹的思考方式,考虑一种因地制宜的建造方案,去表达对自然的尊重。不管是单体结构的设计还是整体氛围的把控,这种纯粹的设计本质需要贯穿在整个项目中。通过这些案例和项目的分析,期待大家也设计出温柔对待自然的建筑~
设计物语
技法课堂
留学小站
经验分享
选校助手
IMPACT STUDIO 2021Fall 报名招生中
IMPACT STUDIO(IS)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建筑/景观/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工业设计/交互设计的专业学术教学,致力于为设计类留学生提供职业的留学作品指导和权威的设计咨询。IMPACT STUDIO以“设计是用精神和灵魂进行塑造的历史,我们要对历史负责”为态度,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专业的学术规划和培养体系,实现在设计道路上追求的梦想和目标。